甩賣不良資產 消金公司或為抵稅
近日,消費金融圈掀起一股不良資產甩賣熱潮。僅在過去半個月內,就有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幸福消費金融、平安消費金融、金美信消費金融6家消費金融公司,在銀登中心官網密集掛牌9期不良資產轉讓項目,轉讓價格普遍低至1折以下,“骨折價”甩賣現象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不良資產轉讓潮,盡管有利于拋開“包袱”,但也折射出消金公司驟增的風險壓力。值得一提的是,加速“甩包袱”的背后,機構或還有多重考量。其中,業內認為,轉讓不良資產不僅能夠及時化解潛在風險,使公司輕裝上陣,還能帶來實際的財務效益,如抵稅和釋放撥備。
“白菜價”甩賣
以招聯消費金融為例,近日,該公司一日之內披露兩期個人不良貸款轉讓項目公告。
其中,第6期轉讓的不良貸款資產包中,未償本息總額達6.79億元,加權平均逾期天數為1072.73天,涉及318162筆資產且均已完成核銷,起拍價卻僅為4670萬元,折扣低至0.69折。而第7期未償本息總額則高達10.7億元,加權平均逾期天數為1269.72天,464693筆資產也全部核銷完畢,起拍價6235萬元,折扣更是低至0.58折,兩期合計轉讓不良資產總額達到17.49億元。
除招聯外,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在4月7日和10日分別掛牌兩期項目,涉及債權金額合計分別約3.08億元和2.7億元,其中2025年第2期個人不良貸款轉讓資產起拍價1833萬元,折扣0.59折;此外,幸福消費金融1.14億元不良貸款,起拍價僅168萬元,折扣低至0.15折。
消費金融公司緣何密集甩賣不良資產,進行“虧本”交易?北京商報記者向多家消金公司求證采訪,其中,行業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銀登公開市場不良資產轉讓業務,是監管現階段鼓勵和積極推進金融機構開展的常規不良資產處置業務,時間是原銀保監于2021年啟動,2022年放開試點機構范圍(涵蓋消金公司),參與主體為銀行、消金各類持牌金融機構,及持牌AMC等持牌受讓機構。
該人士強調,轉讓業務對于加速不良資產的清理,提高金融機構現金流,以及降低處置風險及成本,增加不同類型資產的處置抓手均有積極意義。
招聯消費金融回應,開展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有助于更好地化解金融風險,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進而促進金融資產良性循環和金融機構穩健發展。公司結合發展需要,嘗試開展不良貸款轉讓項目,并穩步有序推進相關工作。
談及“白菜價”甩賣,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處置價格來看,不良資產包1折以下定價已成常態。與對公資產相比,消費金融行業較為分散的個貸業務通常沒有抵押擔保舉措,故而處置價格處于較低水平。
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同樣稱,消費金融不良資產主要以個人消費貸款為主,客戶群體通常信用風險較高,不良資產的回收難度相對較大,金融機構傾向于快速出清以降低風險,處置增加后不良資產轉讓市場競爭激烈,買方在價格上更有優勢,導致轉讓價格普遍較低。
盡管是白菜價甩賣,但王蓬博也指出,機構在適應監管要求的同時,也通過優化資本結構來提升競爭力,降低潛在風險敞口,減少損失,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這對整個行業良性發展也是有益的。
背后多重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加速“甩包袱”的背后,機構或還有多重考量。
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對不良資產處置的監管力度,一方面,在監管高壓之下,消費金融公司為避免不良資產持續積壓帶來的風險,紛紛加快清理不良資產的步伐。
而對消費金融公司而言,不良資產也桎梏自身發展已久,長期留存將對公司運營產生諸多負面影響。業內認為,轉讓不良資產不僅能夠及時化解潛在風險,使公司輕裝上陣,還能帶來實際的財務效益,如抵稅和釋放撥備。
如何實現?簡單來說,不良資產轉讓產生的損失可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通過降低應納稅所得額,有效減輕企業所得稅稅負。同時,轉讓不良資產后,公司無需再為這部分資產計提大量撥備,釋放出來的撥備可用于補充資本金或投入業務發展,增強公司實力與市場競爭力。
正如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所說:“低價轉讓不良資產有助于消金公司快速回籠資金,減輕不良資產對財務報表的壓力,提升資產質量,另外也符合監管部門對不良資產處置的重視,降低風險資產占比,符合監管指標。同時,不良資產轉讓損失可在稅前扣除,降低應納稅所得額,起到抵稅作用。除此之外,轉讓不良資產后,原先計提的撥備可相應釋放,增加公司可用資金。”
蘇筱芮同樣稱,2025年以來,消費金融機構頻頻轉讓不良資產的業務節奏延續了去年趨勢,表明機構立足于貸后管理現狀,期望通過不良資產處置來及時化解潛在風險,也反映出整個消費金融行業對合規處置貸后的充分重視,同時也能夠對抵稅、釋放撥備等形成助力。在她看來,不良貸款轉讓能夠助力機構減輕歷史包袱,將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拓客、風控等業務上,也確實存在節省訴訟成本和時間、綜合成本更低的優勢。
為何不良攀升
不得不說的是,不良資產轉讓潮,也折射出消金公司驟增的風險壓力。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部分消費金融公司近年來不良率呈現上升趨勢,資產質量惡化已成現實。以一家頭部消金機構為例,2021—2023年期間,其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83%、2.22%和2.45%,即便公司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資產質量指標,但也付出了資產規模和利潤減少的代價。
為何如此?王蓬博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背后有經濟發展大環境的因素,也有消金公司自身為獲客業務下沉導致風險增加的原因。不良貸款的增加直接導致信用減值損失大幅上升,侵蝕利潤。同時也會讓消金公司不得不控制貸款規模,也會從側面限制利潤增加。目前來看,行業龍頭告別高增長,整體行業增速也明顯放緩,說明消費金融行業可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位資深從業人士也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過去,確實存在一些消費金融公司奉行“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的粗放經營策略,在業務拓展過程中,過于注重規模擴張,忽視了風險把控。為追求業務量快速增長,部分公司降低客戶準入門檻,導致客戶質量參差不齊。
該人士直言,在經濟環境穩定、市場繁榮時,這種模式或許能維持一定盈利,但一旦經濟形勢下行,市場波動加劇,客戶還款能力下降,大量潛在風險便集中暴露,不良資產會迅速增加。當下,這種粗放經營模式已難以為繼,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面對過去遺留下來的不良資產難題。
而這,也恰恰暴露了消金公司的業務痛點。
楊懷玉進一步稱,部分機構風控壓力大,借款人信用風險高,風控難度加大;催收手段有限,貸后管理成本高,同時主要依賴利息收入,盈利模式單一,抗風險能力弱。在她看來,這一現象對機構業務的短期影響,體現在不良資產轉讓損失會影響當期利潤,長期來說頻繁轉讓不良資產,也可能影響公司聲譽。不過,她也指出,換個角度看,也有助于促使消金公司優化業務結構,加強風控管理。后續,將驅使行業加速整合,頭部機構優勢凸顯。
“雖然短期內業務有一定的調整壓力,但也將促使行業優勝劣汰,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個人認為,各家機構業務將更加規范化,從長期看是行業在為下一個增長周期到來做準備。”王蓬博也說道。
“斷舍離”之后
從當前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監管態勢來看,業內預計,未來不良資產轉讓將成消金公司的常態化操作。
正如招聯消費金融稱,未來一段時間,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作為一項金融機構常態化舉措,將在公開、透明的市場化競價機制中穩步推進。
針對機構不良資產控制,蘇筱芮認為,消費金融公司除了轉讓之外也同步采取其他應對舉措,一方面嚴把準入關、調優客群結構,采取客群上浮戰略;另外貸中強化風控與盡調,防范消費貸被挪用等風險;此外逐步引入調解機構與協商機制,對于白名單客群實施“金融紓困”。
業內認為,“斷舍離”后,機構也要將更多精力聚焦于拓客、風控等核心業務,提升自身綜合實力。
“不良資產的控制關鍵在于完善風控體系,建立完善的風控模型,提高風險評估能力。強化貸后管理,建立專業催收團隊,提升催收效率,降低不良率。”楊懷玉稱,后續,消金公司在業務發展中,首要的是密切關注監管動態,確保業務合規。同時要以客戶為中心,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客戶黏性。此外也可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風控和運營效率,推動數字化轉型,提升業務處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