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8日電 題:全球經濟變局下,哪些中國出口企業能勝出?
作者 王澤森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進入2025年4月,全球經濟形勢正面臨新一輪的不確定性,國際貿易摩擦再度升級,全球化進程遭遇嚴重沖擊。美國近期宣布的高額關稅措施直接影響到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伴隨而來的是全球市場的劇烈震蕩,匯率波動劇烈,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全球投資者的情緒趨于謹慎,市場不確定性升溫。
面對這一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挑戰,中國企業正在積極應對。過去數十年,中國企業憑借大規模制造能力和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在國際市場發揮了關鍵作用,尤其在歐美市場建立了深厚基礎。如今,全球通脹壓力仍在持續,各國貨幣政策差異性大,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發生顯著變化,加劇了主要貨幣匯率的波動,企業在跨境經營中面臨更多外部變量。在當前利率環境下,部分成熟市場的消費需求出現波動,這對企業出口業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外部環境的持續演變,中國企業正從原有的發展路徑中尋找新的突破口,順勢推進戰略重塑與結構升級,努力在全球市場中構建更具韌性與競爭力的運營體系。
以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正在成為中國企業轉型的重要方向。馬來亞投資銀行日前發布報告顯示,2025年東盟國家經濟仍具有增長韌性與潛力。報告預計,2025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6個東盟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將維持4.7%的經濟增速。這些國家不僅市場潛力巨大,且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日益緊密,區域經貿關系逐步深化,關稅水平和貿易壁壘顯著降低。
要真正打開新興市場并非易事。如果企業過去主要依賴歐美訂單,缺乏對新興市場消費結構、文化偏好和品牌定位的深入理解,在當前階段則需要盡快從傳統的代工生產模式轉向更具本地化特征的經營戰略,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強化本地品牌建設,并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與當地企業建立長期信任關系,完善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推動企業從“制造導向”向“品牌導向”的深度轉型。
與此同時,供應鏈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也愈發迫切。由于地緣政治風險頻發、全球貿易政策分化,集中于單一地區的生產模式難以應對突發挑戰。可以觀察到,日本、韓國的一些企業早已通過全球多點布局的方式分散風險,通過在東盟等地區設立本地工廠,實現生產地多元化與供應鏈本地化。中國企業可以借鑒這些經驗,例如,要加快供應鏈在全球的重新布局,通過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地區設立配套生產基地,這不僅有助于分散風險,更能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穩定性和應變能力。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重新整合,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也將會同步演進。
以往中國企業大量出口終端產品,未來則應在中間品和關鍵零部件的輸出方面加強布局。尤其是在電子元器件、工業裝備、汽車零部件等領域,中國制造仍具顯著競爭優勢。通過提升中間品出口比例,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繞開終端產品環節的貿易壁壘,還能更靈活地嵌入全球不同地區的產業體系,增強對供應鏈的控制力和抗風險能力。
此外,企業在全球化布局過程中,應更加注重綠色轉型,并關注ESG相關標準,這已從選項變為企業“走出去”的剛性門檻。產品是否符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已成為國際采購商、資本市場和消費者的重要考量。盡管短期內,實施綠色轉型可能帶來更高的生產成本,但長期來看,符合ESG標準的產品將更具品牌競爭力與市場認可度。
政府與企業應加強協同,通過優化產業政策、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綠色技術研發等方式,共同助力企業在綠色低碳方向實現實質性突破。
總的來看,當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反而能進一步促使中國企業加速轉型步伐。面對貿易壁壘上升、匯率波動加劇、市場格局變化等多重挑戰,中國企業在戰略層面正在實現真正的突破:從單一市場走向全球市場多元化,從代工模式升級為自主品牌運營,從集中生產基地轉變為全球多點布局,從單純終端產品出口轉型為關鍵中間品輸出。這種轉型不僅是應對當前挑戰的需要,更是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謀求長期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未來,中國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中進一步獲得認可,取決于如何抓住當下這一全球經濟再整合的契機,主動進行產業升級、市場轉移和戰略重塑。那些能快速響應、積極調整并深刻洞察全球市場變化的企業,將成為下一輪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中的贏家。(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