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反噬”,特斯拉難逃關稅沖擊
樹欲靜而風不止。
貌似遠離關稅沖擊的特斯拉,隨著特朗普“對等關稅”風暴的升級,同樣被拖進動蕩的漩渦。
在4月16日當周,特斯拉股價經歷了難得的“平靜”,只是周三晚上,華爾街流傳特斯拉自動駕駛出租車因關稅問題而擱置,特斯拉股價再度大跌。
銷售目標地設廠,周邊供應鏈配套,全球化研產銷合作——汽車行業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全球化分工最廣、最細的產業。而特斯拉無疑是眾多車企中的佼佼者,其仰仗的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底蘊,在過去約十年時間中不斷累積財富,造就了埃隆·馬斯克追逐一切科幻夢想的底氣。
在美國推動的逆全球化潮流中,特斯拉雖然不斷對供應鏈布局閃轉騰挪,卻終究躲不過關稅的亂棒加身。
圖片來源:本報記者 梁遠浩 攝
關稅走鋼絲策略失靈
過去幾十年中,在《北美自貿協定》汽車行業的免稅政策下,美國汽車行業完成了產業鏈從美國本土,部分向加拿大、墨西哥地區轉移的進程。
事實上,在2020年《北美自貿協定》廢止之前,墨西哥與其說是北美汽車“工業”重鎮,不如說是汽車“轉口”重鎮。
大量汽車工業成品通過《北美自貿協定》下的免稅政策,由墨西哥進入美國,并在美國本土組裝。其中,美國本土的特斯拉汽車主要由美國西海岸的加州,得克薩斯兩地工廠生產。
因此,特斯拉汽車的供應鏈也集中分布在距離美西南較近的墨西哥北部地區。
然而,到了2018年,時任美國當局以保護北美本土制造業為由,起草了《美墨加貿易協議》以替代《北美自貿協定》。其中關鍵的“原產地規則”規定貿易區內銷售的零關稅汽車零部件比例由原來的62.5%提升到了75%。同時,新協定還要求70%的鋼鐵和鋁來自北美。
隨后,新協議于2020年7月正式得到落實。墨西哥的汽車轉口貿易被一定程度阻攔,特斯拉面臨控成本壓力。
那么回到美國生產怎么樣?
過去數十年,美國汽車工業整體向墨西哥的轉移,使得美國本土汽車產業鏈真空化,且短期難以填補。
由于十年以來特斯拉依托中國新能源車產業鏈塑造的汽車工業網絡和能力已然成型,敦促中國廠商在墨西哥興建產能,規避“原產地規則”限制,成為了《美墨加貿易協議》落地之后特斯拉積極推動的產業鏈調整策略。
近幾年,包括特斯拉動力電池核心供應商寧德時代,特斯拉車身及熱管理核心供應商拓普集團、三花智控、東山精密、銀輪股份等與特斯拉長期合作的中資企業,過去幾年都在墨西哥興建產能,以規避原產地規則的限制。
但是,在新政策下,特斯拉過去數年的努力,可能又要竹籃打水。
特斯拉難逃關稅沖擊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以及其背后的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無疑是特斯拉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制造中心。
2024年,上海工廠交付了91.6萬輛車,占特斯拉全球總交付數量的36.7%。但除七成產能供應中國本土之外,剩余主要產能均是通過海運供應歐洲、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只有極小部分回輸美國。
根據研究機構Bernstein的分析,目前特斯拉61%的銷售來自美國本土,22%來自墨西哥,7%來自加拿大,僅3%來自中國。即便考慮部分上海工廠產能在2023年后開始輸入加拿大,其最后亦可能落地美國,但總體數量也將不超過10%。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特斯拉當前全球產能布局結構,在2025年特朗普發起的新一輪關稅戰發酵之前,幾乎是免疫于新的關稅政策的。
然而,變數從2024年開始突然增多。
這一年,加拿大方面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和鋁鋼征收100%關稅。諷刺的是,此舉雖然對中國本土新能源車企鮮有影響,卻在一定程度壓降了特斯拉在加拿大的整車轉口貿易。
真正意義上的關稅大棒,在2025年出現在了美國的“對等關稅”,以及《美墨加貿易協定》潛在修改的本身。
今年3月,美國當局威脅對在《美墨加貿易協定》基礎上,仍然對非美墨加產地零部件和原材料加征25%的關稅。而一旦這一關稅政策落地,就意味著不論特斯拉是否在墨西哥設廠,只要原材料來自中國或其他地區,仍然會被征收高額關稅。
根據特斯拉2024年發布的財務報告,特斯拉ModelY,特斯拉Model3的零部件分別有70%和75%來自于北美。但這意味著至少有25%到30%來自北美之外。
而考慮到在新的美墨加自貿區框架下,零部件本身仍可能有30%以上來自于海外,簡單計算可知,特斯拉整車價值中30%~40%左右存在應稅敞口。
所幸,目前,美當局對修改《美墨加貿易協定》舉棋不定,特斯拉尚有一些時間窗口。但若美國發起的關稅霸凌持續發酵,許多意想不到的壓力,可能再次降臨到特斯拉身上。
面臨漲價壓力
若論電動車成本最大的環節,電池部分無疑是其中之一。
特斯拉動力電池主要由寧德時代、日本松下、韓國LG三家公司供應。北美本地進口的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在附加關稅之后,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的價格遠超日本松下、韓國LG等其他動力電池供應商,即便考慮產能調配和供應商調整,也難徹底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供應的依賴。
高成本不可避免地要向車輛終端傳導,特斯拉未來面臨漲價的可能性極高。
根據摩根士丹利于今年1月測算,美國本土造特斯拉,約20%電池由中國直接進口,30%由在墨西哥投資的中國企業提供。如果對中國動力電池或中資企業動力電池加征關稅,那么每輛北美產特斯拉汽車的成本將提升3000美元到5000美元。
對于受制于動力電池進口問題的特斯拉來說,馬斯克并非沒有未雨綢繆。
2024年12月,特斯拉位于美國得州的鋰礦精煉設施正式啟動,這也是美國國內已經投入運行的動力電池原料為目標的鋰礦精煉設施。
按照規劃,該設施年產能達50GWh電池級鋰,可支持約50萬至100萬輛電動汽車的電池需求。
不過,特斯拉的精煉廠還面臨著成本考量。此前雅寶公司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造一座全球領先的鋰精煉廠,但因勞動力不足等本土運營成本高昂,疊加鋰價低迷,該項目已經在去年按下了暫停鍵。
特斯拉得州精煉廠是否經濟劃算,是否擁有完整的配套電池生產供應鏈,可能還是要打一個問號。
此外,特斯拉來自需求層面的擔憂也不少。此前,特斯拉S/X系列進口車型在華銷售已經被暫停,僥幸的是,S/X系列車型在特斯拉銷售體系中的占比亦不算太高。可是,由于特斯拉自動駕駛出租車項目Cybercab和Semi都一定程度依賴于中國產業配套,因存在與中國“脫鉤”前景威脅,特斯拉公司的長期展望受到很大影響。
同時,因馬斯克深度參與美國政選,而現任美國政府的肆意妄為導致馬斯克在大眾面前的親民科技形象受到重創。特斯拉面臨在全球“路人緣”急劇下降的地步。
近日,摩根士丹利的一份企業調查顯示,約85%的受調查者認為馬斯克深度參與政治對特斯拉產生了“負面”,甚至“極度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