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3日電 題:新國標如何為動力電池再劃“安全線”
作者 董揚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簡稱新國標)近日發布,將于202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
新國標提出了更嚴格的安全標準,主要新增電池底部撞擊測試、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等試驗項目,加強熱擴散等安全要求,將動力電池起火、爆炸前5分鐘報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從產品設計端降低動力電池自燃事故發生率,進一步保障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
筆者認為,這次新國標頒布實施,是行業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且水到渠成。兩年前,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通過調研發現,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在安全性方面取得多項技術進步并成功應用。在電芯本征安全、電芯間隔熱和電池包溫控、個別電芯熱失控后的熱電分離、電池包優化結構設計防止熱擴散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并且在新產品中成功應用。主流動力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均表示,今后的新產品可以做到“只冒煙、不著火”,也就是在這次新國標中體現的“不起火、不爆炸”。
新國標頒布實施,也標志著我國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管理取得重大進展,引領了世界標準法規的建設。一項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到可以市場化應用,再到技術發展成熟,形成新的標準法規和管理規范,大體上遵循以下規律:一是要有明顯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其增加的成本在產業化后可以為市場接受,就可以進入產業化階段。二是市場化初期和中期,沒有或可以避免重大的負面效應,即可以在市場或政府加市場的推動下實現產業化發展。三是產業化成熟期,對于可能的負面效應(如安全問題)有更完備的管控能力,于是升級為更嚴格的標準法規和管理規范。我國政府和世界各國,對于新能源汽車及其動力電池的管理,就是采取此種模式。可以預見,新國標的頒布實施,為世界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的安全管控和產品認證起到借鑒和一定的引領作用。
另外,《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能檢測規程》(以下簡稱《檢驗規程》)也于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該規程和此次的新國標互為補充關系——新國標主要用于產品準入和認證,《檢驗規程》主要用于車輛的維護和年檢。過去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主要由生產廠家按照質量管控角度解決,政府從年檢角度沒有強制的規范,《檢驗規程》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情況。其雖然為推薦性標準,但對于所有檢測機構卻是強制性的,各機構必須按標準要求提高檢測的能力,蓋檢驗合格章就要承擔法律責任。而且該標準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正常安全使用和延長使用壽命有重要的作用。
不過,要完全解決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新型電池產品的安全性需要放在一定維度去觀察。一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實踐,摸索安全的邊界。比如對于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內在的熱失控、熱擴散規律要有更清晰地了解,盡可能在各種應用場景和應用階段都不出現安全問題。目前這方面雖然有了重大進步,但也還需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汽車技術與產品的各個環節,相信對于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也會發揮重大的作用。二是為了提高安全性技術措施所付出的成本能被市場所接受。目前各國都將技術路徑的目光投放在研發全固態電池上面,但全球范圍內尚未有真正意義上的全固態電池實現量產。此外,與目前市場上主要應用的液態鋰離子電池不同,全固態電池的電解質、正極、負極均為固態。液態電池的電解液閃點僅30-40℃,泄漏后遇空氣即形成可燃蒸汽,存在易燃易漏隱患,即較高的熱失控風險;而固態電池的熱穩定性和電化學穩定性更好,可降低熱失控風險。但全固態電池只是具備比目前的電池更高的安全性,并不是一旦使用全固態電池就可以完全解決安全問題。比如,在發生嚴重碰撞時,全固態電池的結構仍可能因損壞引發短路。而且全固態電池成本需要做到與目前的電池可競爭的程度,才有可能取代目前的電池類型。目前液態鋰電池成本約0.5元/Wh,而全固態電池材料成本高達2元/Wh。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因為將來可能有全固態電池,就放松對于目前類型的電池的安全性研究和預防。(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