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4日電 題:美國政策的反復性成為黃金市場情緒的放大器
作者 薛洪言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
2025年4月以來,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反復無常持續擾動全球市場,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價格屢創新高,COMEX(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在4月22日盤中一度突破3500美元/盎司,再創歷史新高,但23日大跌3.45%,隨后又在24日重回升勢。這種劇烈波動背后,既反映了市場對全球不確定性的即時反應,也揭示了黃金在當前復雜宏觀環境下的獨特價值。
關稅擾動與政策博弈:黃金短期波動的核心邏輯
黃金價格波動幅度明顯增大的背后,是市場針對“美國關稅政策持續搖擺”所給出的定價。
當地時間4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將“大幅降低”對中國的高額關稅,并釋放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緩和言論,導致前期過熱的避險情緒短暫修正,引發黃金價格大跌。不過,在隨后的一次閉門講話中,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提醒“市場談判將是一場‘持久戰’”,又反過來加劇了市場對全球貿易形勢的擔憂,助力黃金價格再次走高。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政府政策的反復性成為市場情緒的放大器,使得黃金價格在政策信號搖擺中呈現“急漲急跌”的特征。
美元走勢的疲軟則為黃金提供了另一層支撐。4月21日,美元指數盤中一度跌至97.91點,創下2022年4月以來的新低。就近一個月的表現來看,美元對貿易相關新聞的敏感性已超過其他貨幣,這標志著美國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削弱美元信用。自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美元相對黃金大幅貶值,而新興市場貨幣相對美元大幅貶值。這種長期趨勢在當前環境下被進一步強化:全球央行2024年凈購黃金1045噸,主要樣本國家外匯儲備中黃金占比提升了約4個百分點至18.6%,去美元化進程加速成為黃金上漲的底層邏輯。
短期風險:情緒極化與流動性擾動
盡管黃金長期邏輯堅實,但短期波動風險不容忽視。從資金的視角看,4月初美國宣布“對等關稅”后,黃金一度因受到系統性流動性短缺的影響而下跌,而4月8日后的反彈則主要由亞洲市場推動。值得關注的是,此輪上漲并未伴隨COMEX投機資金的大規模回流,反而與央行購金密切相關。數據顯示,全球黃金ETF自4月8日起恢復凈流入,4月4日至11日累計流入量達52.1噸。正是這種結構性需求支撐了金價,但也埋下隱患——市場情緒已進入超買區域,用于衡量交易動量強弱的RSI指標(相對強弱指標)顯示黃金短期存在技術性回調壓力。
流動性風險是另一個關鍵變量。當前,美聯儲降息預期存在被過度定價的風險,若美國經濟數據超預期強勁或通脹反彈,可能導致市場對政策轉向的預期修正,進而觸發投機盤拋售。此外,美股財報季和國內五一假期臨近也可能分流資金,加劇黃金的短期波動。
中長期配置價值:貨幣信用重構與地緣風險升溫
從更長的周期看,黃金的上漲遠未結束。據摩根大通預測,2026年第二季度金價可能突破4000美元/盎司,這一目標的底氣源自全球貨幣體系的重構。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正在破壞1944年建立的全球化美元體系,凸顯了主權貨幣信用與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深層矛盾。現階段看,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導致政府債務負擔持續加重,黃金成為對沖“紙幣信用缺失”的核心資產。
地緣政治風險的升溫進一步鞏固了黃金的避險地位。世界黃金協會指出,2024年全球央行購金量連續第三年突破1000噸。而2025年一季度ETF與央行購金形成共振,標志著避險需求從機構向個人投資者擴散。此外,白銀、鉑鈀等貴金屬的走勢分化也為黃金提供了間接印證——白銀受工業需求回暖支撐,但波動性遠高于黃金;鉑鈀則因汽車業轉型面臨結構性風險。這種分化表明,黃金的貨幣屬性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不可替代。
投資者策略:區分周期,動態平衡
筆者認為,對于不同投資周期的參與者,應遵循不同的投資策略。
短期來看,黃金在連續上漲后面臨技術性修正風險。同時,若美國繼續軟化關稅立場或美聯儲突然釋放鷹派信號,也可能引發金價快速回落。
中長期投資者則可忽略短期噪音,重點關注金價長期上漲背后的三大支撐:一是美元信用裂痕深化,美國債務上限僵局與財政赤字貨幣化難以逆轉;二是央行購金潮持續,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增持動力強勁;三是全球經濟“滯脹”風險上升,黃金具有抗通脹屬性。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但不會簡單重復。1929年大蕭條的教訓表明,關稅政策反復、貨幣政策搖擺與資產泡沫破裂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當前美股估值高企、企業債利差擴大與制造業空心化問題,與1930年代有諸多相似之處。黃金作為“亂世之錨”,在秩序重構期兼具防御性與進攻性——既是對沖重大不確定性的安全資產,也是分享貨幣體系變革紅利的最佳工具。(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