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30日電 題:如何正確理解市場與企業家精神
作者 張維迎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聯合創始教授、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市場最重要的功能是“無中生有”
傳統經濟學通常將市場視為資源配置的機制,即將給定的資源配置分配于不同的經濟用途。這一認知根植于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中,然而,這一認知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誤導的。
市場無疑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其更深層次的功能更為重要:其一,市場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市場中并非所有事物都一目了然,資源的優化配置首先依賴于對資源的識別與發現,更不用說那些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了。其二,市場更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能夠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包括:新資源、新產品、新技術。這挑戰了我們關于“無中生有”不可能性的常規假設。但回顧人類過去兩三百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中國近幾十年的顯著變化,我們不難發現,真正的飛躍并非僅僅源自資源配置的優化,更重要的是新資源、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噴發式涌現。說得更直白一點,市場就是“無中生有”!
市場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創造性的過程,創造新的資源和新的產品,而不只是配置給定的資源。從這一點上看,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是沒有辦法替代的。市場“無中生有”的創造力來自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群體,特別是企業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前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技術,盡管強大,在記憶、識別和解答問題方面可能超越人類,卻仍無法替代想象力。這些技術主要基于過去的數據進行統計與預測,而人類的想象力則能超越現有框架和知識,是用心智構想出全新的未來。
想象力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正是這種能力,讓企業家能夠洞察未來,引領變革,創造價值。因此,要真正理解企業家精神,我們需摒棄傳統的思維方式,認識到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變數與可能性的舞臺。
真正理解企業家,必須超越傳統經濟學
之所以提出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的問題,是因為我們過去的認知存在偏差或缺失。在傳統經濟學體系中,企業家這一角色并不存在。我致力于企業家研究已整整四十年,曾嘗試將企業家精神納入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式中。然而這一努力最終證明是徒勞的,因為任何強行納入的嘗試都會扭曲對企業家精神本質的理解。比如,盡管我們可以描述性地列舉企業家的諸多特征,如冒險精神、創新能力、堅定意志等,但真正的理解卻遠非如此簡單。大多數經濟學家,包括那些口頭上談論企業家的學者,實際上并未真正深入理解其內涵,因為主流經濟學的假設與企業家精神不相容。
以“地心說”為例,自亞里士多德時代起,這一假說歷經兩千年之久,被視為權威!暗匦恼f”之所以能被接受,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的直觀感受: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仿佛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而,天文觀測揭示了異,F象,如火星繞地球轉動的方向并非始終如一,時而順時針轉,時而逆時針轉。但這種異常并沒有讓天文學家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為了解釋這些異常,托勒密引入了“本輪”的概念,即火星并非直接繞地球公轉,而是繞一個較小的軌道(本輪)轉動,該本輪再繞地球公轉。這種復雜的運動模式雖然能夠解釋觀測到的異常,但也只是對傳統理論在面對現實挑戰時的修補與妥協,經濟學家在面對理論無法完全解釋現實時,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即通過不斷修補既有的理論來適應新的情況。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挑戰了傳統的宇宙觀念時,他實際上是在呼吁我們重新審視和理解世界。這一轉變同樣適用于經濟學領域。
企業家面臨的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答案
按照傳統的理性人決策模型,企業家的決策是無法理解的。
通常,人們認為科學決策依賴于數據和計算,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正如考試題有標準答案一樣。但在企業家的決策過程中,想象力和判斷力占據了核心地位,每個人的答案都獨一無二,且往往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
與科學決策中多數人可能正確的情況不同,在企業家決策中,多數人可能反而是錯的,這正是其獨特性和復雜性的體現。在企業家的故事中,一個常見情況是,他們所做的重大決策在初期往往被視為不靠譜,遭遇多數人的反對。然而,正是這些看似不靠譜的決策,卻彰顯了企業家的獨特價值。企業家之所以成為企業家,正是在于他們能夠做出那些多數人認為不可能正確卻最終取得成功的決策。
而且,企業家的決策遠非簡單地調整和優化既有條件下的方案。他們不滿足于在給定技術、消費者偏好、生產要素和價格等條件下的最優解,而是致力于改變這些條件本身。
企業家也并非簡單地滿足消費者現有的需求,而是通過創新去創造新的需求。正如亨利·福特所言,如果直接詢問消費者需要什么,他們可能只會要求更快的馬車,而不是需要汽車。汽車并非源自消費者的直接需求,而是由卡爾·本茨等企業家通過想象和創造推向市場的,而消費者最初對其持抵觸態度。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企業家的動力和目標遠不止于賺錢。盡管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和政策推導常將賺錢視為企業家的唯一目的,但這種觀點實際上低估了企業家的復雜性和多元動機。約瑟夫·熊彼特早已指出,企業家的追求在于建立商業帝國,實現個人價值。企業家之間的較勁,不僅體現在對成功的渴望上,更在于對自我超越的追求。金錢對他們而言,更多是衡量成功的標尺和實現人生目標的手段,而非唯一目標或最終目標。同時,企業家在追求創新的過程中,享受著創造的樂趣和興奮感,他們厭惡重復,渴望不斷探索新的領域和可能性。
在觀察企業家群體時,可以看到一個顯著現象:當他們積累了一定財富后,往往難以止步,這并非出于揮霍的喜好,而是源于對自我價值的不斷追求與證明。誠然,現實生活中人的動機復雜多樣,企業家亦需通過盈利來維持運營,但超過一定收入水平后,賺錢上升為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貢獻的手段。維爾納·西門子在傳記中寫道:“我肯定也追求過利潤和財富,但主要不是為了享受它們,而是為了獲得資金實施別的計劃和活動,為了通過成功讓人們認可我的行為的正確性和我的工作的有用性!
市場的優勢在于其內在的糾錯機制
基于上述視角,有必要超越傳統經濟學的局限,重新審視企業家及市場經濟的本質。
市場經濟并非僅僅是資源的優化配置機制,它更是激發人類想象力、創造力、冒險精神和雄心壯志的舞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特質本身既可能驅動正面變革,也可能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市場的優勢在于其內在的糾錯機制,能夠有效約束和引導這些特質向積極方向發展。當企業家的行為偏離正軌時,市場會通過反饋機制加以糾正,淘汰那些不受歡迎的參與者。
以埃隆·馬斯克為例,他的創新思維和強大創造力若用于政治領域,可能會引發不可預測的風險與災難,因為政治決策的消極后果通常是別人承擔的,而非決策者本人承擔。政治家一般也不會認錯,即便他們意識到自己錯了。但作為企業家,馬斯克的創造力得以在市場經濟中充分發揮,盡管其項目如火星殖民計劃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但市場的反饋機制將確保任何潛在的不良后果被限制在可控范圍內。即便失敗,如火箭發射中的意外爆炸,其影響也將局限于具體項目之內,而不會像政治決策失誤那樣波及廣泛的社會層面。
因此,理解市場經濟,應著眼于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同時避免其潛在的破壞性,這是人類在過去幾百年取得巨大進步的關鍵所在。
如何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中國面臨的諸多政策挑戰,并非單純的技術性問題,而是如何有效激發企業家精神的問題。
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兩大要素:一是制度保障,特別是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這是企業家精神得以生根發芽的基石;二是文化環境,社會應倡導尊重財富、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避免社會中的仇富心理和嫉妒情緒阻礙企業家精神的發揮。
類似的問題也存在于歐洲和英國,盡管這些地區在市場化道路上起步較早,但文化觀念和制度環境上的限制仍對其企業家精神的釋放構成了挑戰。
相比之下,中國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為企業家精神的發揮提供了寶貴的機遇。隨著市場化與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企業家精神在中國逐漸展現出其強大的推動力,成為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在探討當前社會經濟議題時,人們往往容易忽視一個基本事實:即我們能有現在這樣的生活水平和財富,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理念和體制轉變的結果。若我們遺忘了這一點,便可能制定出反市場的政策,導致企業家信心受挫,進而使任何經濟刺激措施都顯得蒼白無力。
之所以強調企業家的重要性,是因為他們不僅關乎個體命運,更深刻影響著經濟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然而,過去我們在理解和支持企業家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卻往往不足,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產生了誤導。
主流經濟學的技術性分析在特定領域內確實具有重要意義,但在面對涉及深刻社會制度變革的問題時,其局限性便顯露無遺。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這一點,可以將傳統經濟學理論比作遺傳學分析,它擅長于解析既有的、穩定的結構,但對于推動社會進步至關重要的“變異”力量——即“企業家精神”——卻顯得力不從心。正如生物進化中的“變異”是推動物種進化的關鍵,企業家是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變異力量,他們不斷挑戰現狀,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沒有企業家,社會或許仍能維持基本運轉,但無疑將陷入停滯,不斷重復著既有的模式。正是有了企業家的存在,我們才有了不斷突破、持續前行的動力。
人類過去三百年的歷史,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并為其提供更加寬松、包容的制度和文化環境。(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