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22日電 近日,智聯招聘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對平臺用戶展開調研,發布《職場“人機共生”演進情況調研報告》(簡稱《報告》),其中顯示,近8成職場人每周都會使用AI工具;56.1%的職場人愿意為AI服務付費,23.4%已實現付費轉化;近五成職場人過去一年在工作或求職過程中被要求具備或提升AI使用能力,其中,25.3%被明確了具體的AI能力要求。
近8成職場人每周都會使用AI工具
調研顯示,高達78.2%的職場人每周都會借助AI開展工作,這一比例較二季度的調研結果大幅提升,印證了AI已快速成為職場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27.8%每周使用1-2次,占比最高。18.9%每周使用3-5次,每天高頻使用3次以上或1-3次的職場人分別占比18.3%和13.2%,他們已將AI深度融入日常工作中,人機共生的職場環境正在形成。

47.4%的職場人最常使用通用對話型AI,占比最高
《報告》指出,分析職場人最常使用的AI工具類型可以發現,通用型AI工具占據主流地位,占比達47.4%。與此同時,垂直領域的AI應用正加速滲透,如釘釘、飛書這類職場專用AI助手占比28.1%,小愛同學、天貓精靈等智能語音助手占比達27.5%,還有圖像/視頻/音頻生成工具占比24%,通用型AI與垂直領域AI的協同發力,進一步拓展了應用場景的廣度與深度。

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中,《報告》顯示,51%的職場人將AI工具用于文檔撰寫/編輯/校對,占比最高;專業知識查詢/學習/技能提升以45.6%的占比緊隨其后。此外,數據分析/圖表生成/信息整理、會議紀要/語音轉文字、創意構思/方案也分別以35.7%、25.6%和24.1%的占比成為AI工具的重要應用場景,展現出更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7成職場人在AI輔助下提升了工作效率
數據顯示,71.7%的職場人認可AI工具帶來的工作效能的提升。AI工具對職場人帶來的第二大影響是令其學會了“與AI協作”(如優化指令、調整輸出等),占比33.6%。
《報告》稱,在人機共創模式下,職場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并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強,64.9%的職場人表示能夠在AI輔助下完成原本需要真人同事協助的工作。
56.1%的職場人愿意為AI服務付費,23.4%已實現付費轉化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56.1%的職場人愿意為AI服務付費,揭示出AI產品的市場潛力。其中23.4%的職場人已完成AI工具付費行為,其中16.5%曾為單個AI工具/服務付費,如購買單月會員;6.9%的職場人更是曾為多個AI工具/服務付費,表明他們對AI工具的認可度正在從認知層面向行為層面轉化,AI工具的價值得到了實質性認可。

問及職場人愿意為單個AI工具支付的單月費用時,《報告》數據顯示,75.2%的職場人選擇在50元以下。當AI付費成為常態,職場人的“AI使用成本”將逐步轉化為“職業競爭力投資”,不同層級的職場人對AI服務的支付意愿也呈現明顯差異。24.1%的高管表示愿意為單個AI工具支付200元以上的單月費用,遠超4.3%的總體水平,高管希望通過AI獲取能支撐關鍵決策的專業價值,而這種價值需要解鎖更高階的AI使用權,因此愿意為更高階的服務支付溢價。

進一步拆解職場人的付費偏好,《報告》指出,80.8%的職場人選擇了更精準、更高質量的內容輸出;65.7%關注更專業的領域知識和能力。“更快的響應速度”和“定制化的功能或服務”分別排在第三和第四位。
4成以上職場人與AI進行情感溝通
調研結果顯示,68.3%的職場人將AI視為效率工具,47.8%認為它是協作伙伴,25.4%將其視為決策輔助者。尤其對于步入職場不久的00后來說,在“決策經驗不足但需快速成長”的挑戰下,37%的人將AI作為決策輔助者,顯示出年輕一代對AI在職業決策中發揮的作用更認可與更信賴。
調研顯示,在工作內容之外,4成以上職場人表示會向AI工具傾訴工作煩惱、吐槽工作內容。這種現象在市場/公關/廣告崗位職場人中尤為明顯,58.3%會與AI進行情感互動。
人機意見分歧時,63.3%的職場人選擇綜合比較后自主判斷
《報告》指出,當AI給的意見與人類同事的不一致時,63.3%的職場人選擇綜合比較后自主判斷,既不盲目依賴AI,也不輕易否定其建議。這一核心行為背后,是職場人在AI時代對“決策主導權”的堅守,也是“多元參考、理性整合”決策模式的形成。另有12.1%的職場人表示優先采納同事意見,7.7%會請示上級領導決定,可見“人類同事”的意見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還有8.4%的職場人表示會將AI的建議作為主要參考,7%重新向AI提問驗證答案。

38.1%的職場人表示人機配合默契,45.9%視“反復調整指令”為首要障礙
調研數據顯示,38.1%的職場人表示與AI的協作配合度為較高或很高;與之相對,11.3%反饋“偶爾卡殼”,11.5%直言“毫無默契”。數據表明,AI雖已廣泛滲透工作場景,但其與真實職場需求的適配度仍有提升空間。

《報告》稱,深入分析協作障礙,“需要反復調整指令”成為最突出痛點,占比高達45.9%;緊隨其后的是“輸出結果需大量人工修改”(33.1%),暴露出AI在理解意圖與交付質量上存在提升空間。此外,缺乏系統培訓、擔心數據泄露、難以構建垂直領域知識庫等問題也加劇了協作障礙。對于AI的工作表現,38.2%的職場人表示會經常驗證其準確性與可靠性;33.7%表示偶爾存疑,但整體信任度較高;對AI信任度很高的職場人僅占13.3%。

近5成職場人被要求掌握AI,25.3%被明確能力標準
《報告》稱,如今,AI技能已從“加分項”逐步轉向“基礎競爭力”。近五成職場人過去一年在工作或求職過程中被要求具備或提升AI使用能力,其中,25.3%被明確了具體的AI能力要求,22.8%陷入“有要求但無方向”的模糊狀態。這種現象反映出當前企業的AI人才需求還處于探索期:雖意識到AI技能的必要性,但員工所要具備的“AI能力模型”尚未清晰,這種狀況一定程度制約了企業人機協同的落地實踐,也對組織管理者的戰略視野、管理能力等提出挑戰。

《報告》強調,盡管AI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諸多不足。46%的職場人指出:AI存在信息差,獲取的資訊有延遲或不準確,居各項之首;其次,43.3%的職場人表示AI對復雜問題的理解和處理能力有限,難以給出有效解決方案,暴露了AI在多層級邏輯推理、跨領域知識整合及情境化判斷方面的不足;34.7%則表示AI在缺乏事實依據的情況下生成看似合理但實為虛構的內容,人工辨別困難。此外,“隱私保護隱患”(21.8%)與“隱性歧視”(15.5%)雖占比相對較低,但同樣是制約AI深度應用的關鍵短板。
《報告》顯示,對比2024年的調研數據,企業在AI資源供給與激勵機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顯增強,表示“提供了很多,且幫助很大”的職場人比例由10.4%提升至18.1%,而“提供的不多,但都很有用”的比例也從12.8%上升至18.3%。與此同時,“提供的不多,也用不上”以及“不提供資源支持”的比例則出現下降,反映出企業在AI能力建設方面的投入增強,且逐步取得實際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一線城市企業開展AI相關培訓的比例達31.7%,顯示出其在技術敏感度、人才儲備與數字化投入方面的領先優勢。相比之下,二三線城市在AI戰略規劃、資源投入與組織能力建設方面稍顯滯后。這一差距揭示了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區域不均衡問題。(中新經緯APP)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