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破解9000年前“古種”的身世之謎
中新網濟南10月11日電 題:現代科技破解9000年前“古種”的身世之謎
記者 趙曉
“一粒沉睡千年的種子從破土而出,到在實驗室‘驗明正身’,大致要經過采土樣、浮選、分選、顯微鏡下鑒定、炭化實驗等10多道程序。”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陳雪香11日對記者表示,她所在的植物考古實驗室借助植物考古和碳-14測年法,已為9000年前的小豆、8000多年前的粟黍、4000多年前的小麥等判定身份。
近期,由山東大學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單位聯合組成的國際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山東淄博后李文化小高遺址發現距今約9000年的炭化小豆遺存,比此前中國境內發現的炭化小豆提早了4000年。

“我們在小高遺址發現谷子、黍子、水稻、小豆、大豆等作物,其中小豆45顆,數量不多,但意義非凡。”陳雪香解釋說,“豆類+粟類”是中國北方黃河流域引入小麥前的旱作組合,當時人們生活以狩獵和采集為主,初步干預農業生產。小豆年代的判定證明在距今約9000年前的山東地區,先民已經開始采集或嘗試“馴化”小豆。
小高遺址出土的炭化小豆大多存在變形、破損等問題,它們的“身世”如何被一步步揭曉?
陳雪香介紹,第一步要通過采土樣的形式將種子“轉移”到實驗室,再通過浮選法,將土置于水中,提取出一顆顆小種子。種子經初步分類后,進入模擬炭化實驗環節。“我們把炭化后的‘古種’與現代種子進行種皮、子葉等結構比較,以低倍顯微鏡觀察宏觀形態,用SEM掃描電鏡看結構,最終判斷出種子的科屬。”

碳-14測年法進一步為種子“斷代”。“碳-14同位素被稱為‘大自然的時鐘’,以固定的速率衰變。依托這一規律,碳-14測年法通過測量種子中剩余的碳-14含量,能精準地推算出它的‘死亡年齡’。”在陳雪香看來,實驗室相當于田野考古的延伸,是“第二次發現”的過程。
山東大學植物考古實驗室團隊還曾在山東膠州趙家莊遺址、日照蘇家村遺址等多個考古現場發現4000多年前的炭化小麥。山東小麥的測年結果早于河南等中原地區以及新疆之外的西北地區,這與傳統認知中起源于西亞的小麥在中國沿從西向東路線傳播相矛盾。相關“謎團”仍待更多研究成果去解開。
當下,陳雪香團隊正在破解小高遺址出土的大豆“身世”,試圖進一步厘清中國黃河流域定居社會中“豆類+粟類”作物組合的演化脈絡,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與農業發展的深層關聯提供更多新答案。(完)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