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財經|專家面對面】當地時間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表彰他們解釋了“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
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的其中一半將被授予莫基爾,表彰他“通過技術進步確定了持續增長的前提條件”;另一半由阿吉翁和豪伊特共同獲得,表彰他們“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莫基爾現任美國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教授;阿吉翁現任法國巴黎法蘭西公學院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以及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據了解,其母親是著名的奢侈品牌蔻依(Chloé)的創始人加比·阿吉翁;豪伊特現任美國普羅維登斯州布朗大學教授。
什么是“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他們的理論給“反內卷”提供哪些啟示?中新經緯宅男財經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
田軒介紹,莫基爾既是經濟學家,也是歷史學家。他聚焦技術進步和工業革命的歷史觀點,提出了“增長文化”的概念,他發現了技術進步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先決條件。
從經濟史的角度,莫基爾提出技術進步不僅要依賴個體的發明,而且需要一個知識的生態系統,既要包括科學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比如17世紀歐洲科學院的建立,也要有社會對于創新的包容態度,比如專利制度的興起,還有跨學科協作的文化氛圍。
莫基爾的核心代表作《富裕的杠桿》,系統梳理了從工業革命前到現在的技術創新史,他的核心觀點是技術進步不僅能夠依賴科學發明,更取決于社會、文化、制度、環境對創新的接納和激勵。
田軒指出,阿吉翁和豪伊特兩個名字則經常同時出現,因為他們共同構建了“創造性破壞”增長理論,基于“熊彼特式增長模型”概念,他們用非常美妙的數學來模型化,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創新的源泉。
田軒提到,阿吉翁和豪伊特的核心思想有三個:第一,長期的增長是由創新來驅動的;第二,創新并非偶然。因為此前經濟學家們廣泛認為科技創新是外生的,可能從天而降。阿吉翁和豪伊特則指出,創新是企業家向往壟斷利潤前景帶來的激勵,從而有意識投資獲得,也就是說企業家們為了賺錢,投資進行科技創新,設計新的產品和技術,從而獲得壟斷的利潤。
“第三,也是模型最核心的關鍵。”田軒稱,他們認為新的創新會毀滅、扼殺舊的創新,即“創造性破壞”。
田軒表示,阿吉翁和豪伊特的模型把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由外生內化了,這源于市場結構的本身,所以張力非常強。“也就是說,要用壟斷利潤的誘惑來激勵企業家進行創新,同時,正是這種可能會被其他創新者取代的威脅,才能夠讓體系不斷進行下去。”
田軒提到,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其洞見與中國當前的市場環境高度相關。他們發現競爭和創新并非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型”的關系——當競爭力小,市場一家獨大,企業面臨的外部壓力小,創新動力不足,此時讓市場競爭更多,競爭程度逐漸增加,企業為了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就要創新。而當競爭程度超過一定閾值,過度的競爭可能就會抑制創新。因為,過度競爭會導致企業通過降價來獲得市場份額,企業的利潤空間就會被大幅壓縮,沒有足夠的資源、資金或者精力投入到成本較高、周期長、不確定性大、失敗率高的創新活動中。“換句話說,當競爭過于激烈時,它對于科技創新起抑制作用。”
田軒認為,我們一直強調的“反內卷”競爭,核心的邏輯與該理論一致。有很多行業過度競爭,紛紛降價,表面上,短期內消費者能買到更便宜的東西,但長期來看,企業利潤空間下降,沒有資金、資源進行長期的創新,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和經濟的增長都是不利的。
(責任編輯 董湘依 制作 鄭錚 宅男財經出品)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